【健康管理】国民健康的喜与忧

作者:未知来源:瞭望新闻周刊日期:2011-3-15 14:21


一面是贫困的农村居民因营养不足而损害健康,一面是富裕的城市人口因营养结构失衡而富贵病缠身。如果说前者尚有望通过干预得以缓解,那么,后者的生活方式病又该如何施救?吃,还是不吃?究竟吃什么?怎样吃才好?美食传统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正在今日的字路口尴尬徘徊。

由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以下简称调查”),则把这一现实转述为:最近10年我国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更加突出的健康问题,我国正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

 

营养缺乏压力不减

 

 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儿童营养不良仍然比较严重;钙、铁、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揭示的问题不容忽视。

据该调查,我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农村为173%,是城市的3.5倍;低体重率农村为9.3%,是城市的3倍。贫困农村则分别高达29.3%和14.4%。这是两个衡量营养不良的非常重要的指标,这些指标与1992年公布的数字相比,都下降了50%多,说明我国的营养不良确有很大改善,但仍然不可松懈。著名营养学专家、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的陈春明教授评价说。

铁、维生素A、钙等微量营养素缺乏则是城乡居民共有的问题。据该调查,我国居民平均贫血患病率为20.1%,大致5个人中就有1人贫血;我国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全国城乡人均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贫血的主要原因就是铁缺乏。在微量营养素中,铁缺乏被认为是最严重的。铁缺乏及贫血对育龄妇女的自身健康和下一代健康极为不利,它严重影响儿童的体格、智力发育及其成年后从事体力和脑力劳动的能力,但公众对其危害性认识还很不够,缺铁性贫血的问题非常严峻,这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陈春明说。

而微量营养素大多存在于天然食物中,一方面容易受到破坏或损失;另一方面又不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加之人们在饮食上越来越重视食物的口感,一般而言,口感越好、加工越精细的食物,其微量营养素流失就越多。因此,在卫生部食品安全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陈君石研究员看来,提高居民营养水平,消除微量营养素缺乏的主要措施大致有三:一是改善膳食结构,二是食物强化,三是营养素补充剂。其中食物强化因为具有覆盖面广、见效快、方法简便、花费少、不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等特点,成为各国控制和消除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首选。早在1941~1942年间,美国就公布了食物强化法,其中规定必须在面粉中强化维生素Bl、维生素B2、烟酸和铁。我国也有食盐碘强化的成功范例。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花费5年多时间潜心研究试验,终于研究出了一种最有效、最经济、最方便的补铁措施——通过食用铁强化酱油持久补铁。与一般产品说自己加了铁、加了钙等不同的是,这些属于企业行为,我们所说的铁强化酱油则是国家行为,是政府支持的项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副主任孙静介绍说。

 

结构失衡矛盾日增

 

与营养缺乏的矛盾并存,营养不合理的问题日渐严重。该调查忧虑地写道: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谷类食物供能比迅速降低,已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脂肪供能比快速上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上限;高血压、糖尿病、超重与肥胖、血脂异常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威胁城市居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农村慢性病问题亦不容忽视;膳食结构不合理和体力活动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

据了解,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目前约有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另有约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其中高血压的情况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万。成人超重率的数字较1992年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2%。

 调查认为: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我们有足够的数据认为,营养不合理、生活方式不良虽然不是引发慢性病的惟一因素,但至少是重要因素之一。陈春明说。

因宣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一健康理念,引发洪昭光热的洪昭光医生,在其新著《健康新观念》中也写道:4句话16个字,能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脑卒中、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从整体说,可使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减少一半以上,并可使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此外,有两种情况值得重视:一是慢性病的城乡差异渐不明显;二是营养结构失衡的高危人群是以企业白领、政府公务员为主的高收入群体。前者提示我们,营养不合理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一旦广大农村居民成为受慢性病困扰的主体,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将可能因看病难、看病贵的悲哀而变得迷离。后者的意义在于:如果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都对自身健康无从把握,或者把握不准,那么,实现国民拥有健康的愿望就需要更为细致的方案、更加扎实的工作。

千万不要死于无知:健康知识匮乏,恰恰是生活习惯不佳的始作俑者。因此,洪昭光援引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的话警示我们: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米杰,在回顾其与慢性病患者接触的经历时非常感慨:中国人其实是很惜命的,但奇怪的是,只有当一个人病了,他才会想方设法去了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才开始行动起来去维护自己的健康。举个例子,糖尿病能导致失明、截肢,但很多患者是失了明、烂了足才找到医生,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

综合我国目前所进行过的4次全国性营养调查,1959年的调查表明,当时的主要问题是蛋白质不能够满足,细粮的供应不过是10%~20%:1982年的结果显示,人们基本吃饱了,但还是以粗粮为主;1992年调查发现粗粮比例下降了一半;2002年的得出的结果是粗粮比例又下降了一半。总的趋势是,粗粮越吃越少,动物性蛋白和油的摄入量越来越多。

这种膳食结构的失衡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相关,但罪魁祸首却是国民健康知识的缺乏。这也解释了洪昭光健康新观念的科普讲座为什么能够在社会广泛传播,甚至以手抄本、复印件的形式在民间传阅。用原卫生部副部长、现任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教授的话说就是:我看是时势出英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为什么洪教授一本书、一个报告就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就是因为大众需要它,老百姓认为对他们有好处。

同样发人警醒的还有一组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呈下降趋势,美国从1995年以后,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人数已经稳步减少,加拿大和日本等国慢性病的总体死亡率曲线也趋于平缓。这一情况与我国目前的营养健康现状对照,差别可谓鲜明。

 慢性病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陈春明说。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欧美、日本等国就意识到,科学的营养搭配、均衡的膳食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前途。因此,二战后各国重点加强了公众营养与健康工作,然而有得有失。在国民营养水平得到满足的同时,因营养过剩而导致的慢性病问题成为西方社会新的冲击。为此,以美国为例,政府开始提倡以多样、平衡、适度的膳食结构取代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三高膳食结构,并实施公众营养调查与检测、营养素供给量标准的制订、膳食结构调整、营养性疾患的预防、营养教育与宣传咨询以及营养立法等工作。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后,美国的慢性瘸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较好控制。



(智行编辑:Stella)


广州智行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大道南788号(广一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2号楼401
客服电话:020-84203888 传真:020-84205888 邮箱:Hello@gzx123.com
邮编:510300 粤ICP备14035399号